不斷完善農村政策性金融體系

2023-10-24  來源: 光明日報 作者: 高陽

  高陽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政策性金融兼具政策性和金融性雙重屬性,在增加農村地區基礎性投入、增強金融支持普惠性發展等方面能夠發揮巨大作用,是助力鄉村振興戰略、支持農業農村協調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政策工具。經過多年發展,我國政策性金融發展取得長足進步,市場更加立體,機構更加多元,產品更加豐富,傳導宏觀調控政策和支撐“三農”發展的能力顯著增強。促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應繼續發揮好政策性金融的積極作用,以提高農業農村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包容性為目標,引導更多金融資源支持農村地區實現高質量發展。

  健全農村政策性金融體系的內部協調配合機制

  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地區居民尤其是新型經營主體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出現快速增長,需求結構也更加多元,這對農村政策性金融供給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適應新特點、新需求,應進一步提高政策性金融服務的可得性,積極搭建政策性金融供給方的常態化合作平臺,推動政策性金融由獨立運作向協同發展轉型。以數據信息共建共享為切入點,充分發揮各級大數據主管部門的引導作用,整合各部門和相關金融機構的涉農數據和信息,建立支農信貸、農業保險、涉農融資擔保、涉農直接融資等領域的數據動態共享機制,形成包含各類農業數據和農業金融數據的大數據信息庫,動態掌握農業領域金融供求總量、資金流動趨勢和風險聚集情況。同時,健全農業政策性金融風險防控體系,探索建立政策性金融機構間的信息互通機制,增強監管部門間的工作協同,優化政策性金融監管大數據集成和使用制度,切實提高風險監測預警能力。

  健全農村政策性金融工具的協同創新機制

  我國農業正處于向高質量發展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農業經營主體的創新活力不斷被激發,定制農業、創意農業、康養農業等新興業態紛紛涌現,并因此形成大量新的金融需求,這對金融機構加大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力度提出新的要求。目前,農村政策性金融的底層產品已經比較健全,特別是政策性擔保和農業保險的快速發展,對傳統信貸、債券等金融資源流動形成重要牽引,也進一步凸顯了政策性金融為農業農村發展增信、避險等方面的作用。未來可以探索建立以政策性金融為紐帶的農業融資新模式,通過提高各類金融工具與相關政策的配合度,形成信息互通、優勢互補、環環相扣的金融服務供給,不斷優化政策性金融供給體系。為更好滿足農業農村地區新的金融需求,應積極推進政策性金融工具的統籌聯動,充分發掘其促進金融資源流入鄉村的紐帶作用,擴大保單質押貸款等創新產品的覆蓋范圍,穩步提高農業信貸擔保的放大倍數,形成“政銀保擔”協同創新、聯合助力農業農村發展的良好局面。

  完善農村政策性金融發展的配套服務體系

  我國城鄉地區發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農村地區在經濟發展基礎、基礎設施建設、金融生態環境等方面仍有不少短板,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政策性金融的發展,也影響其更好發揮助農支農的作用。比如,農村居民金融知識普及率不高,農村地區基礎金融覆蓋面不足,不少農村地區資產抵押、流轉、處置體系不健全等。發揮好政策性金融的作用,應堅持在加強政策性金融自身建設的同時,積極做好外部環境建設,增強對政策性金融資源及其他金融資源的承載保障能力。一是健全基層金融服務體系,科學布局政策性金融、商業金融、互助性金融等各類金融機構,積極整合金融機構網點和人才隊伍,加強村級綜合金融服務平臺建設,疏通金融資源向基層地區流動的傳導機制。二是著力優化農村金融生態環境,推動政府性擔保機構的信用評級工作,加快完善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三是統籌完善配套政策,積極開展財政引導、金融支持、土地流轉等方面政策創新,調動政策性金融機構和經營主體兩方面的積極性。四是夯實政策性金融的科技支撐,推進無人機、衛星遙感等科學技術的應用,不斷提升服務的精準化水平。

  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投入的引導帶動作用

  財政投入是政策性金融的重要資金來源,亦是政策性金融兼顧政策調控目標和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政策性金融服務的供給者眾多,對于財政資金支持的訴求亦有所區別。應立足各類政策性業務的特點,有針對性地給予資金和政策支持,更好實現財政資金投入的預期效果。首先,破解農業政府性擔保機構的發展瓶頸,持續擴大業務規模。健全針對此類機構的可持續資本補充、風險補償機制,加快完善銀擔合作機制。對于支農成效顯著、經營管理規范的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依法合規提高其倍數上限。其次,堅持農業保險的政策屬性,推動農村政策性保險保費補貼總量穩定增長。進一步提高對主要糧食作物農業保險的補貼力度,守牢糧食安全底線。用好用活財政資金獎補政策,推動地方特色農產品發展,鼓勵保險機構通過市場化手段滿足農業新興業態的避險需求。最后,健全信貸風險補償機制,對各類金融資源形成有效引導。在當前以銀行為主的融資體系下,應鼓勵各級財政立足實際出臺貸款貼息、風險補償等措施,積極解決金融支農中面臨的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引導各類金融資源更多流入關系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領域,同時,通過引導各類金融工具實現功能互補、優勢互助,反哺農村政策性金融體系建設,增強農業農村發展的可持續性。

  (作者:高陽,系山東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山東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返回首頁>>

責任編輯:牛樂耕

相關新聞
推薦閱讀
  • 共建“一帶一路”拓展全球治理新實踐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既是維護開放型世界經濟體系,實現多元、自主、平衡和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方案,也是深化區域合作、加強文明交流互鑒、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的中國主張,體現了中國作為最大發展中國家和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對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詳細]

    10-23 11-10 人民日報 分享
  • 彰顯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

    作為一條文明之路,絲綢之路的價值不僅在于商貿本身,而且在于開創了“化干戈為玉帛”、以經貿交往推動人們和平相處的道路。人們在絲綢之路上的交往交流,積累了人與路的深厚情感、人對路的強烈認同以及同行者的歸屬感,拉緊了情感紐帶。絲綢之路的開辟和發展,承載著[詳細]

    10-23 11-10 人民日報 分享
  • 筑牢縣域高質量發展基礎 推動縣域數字經濟發展

    激發縣域經濟活力、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是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方面。數字經濟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前沿,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為我們進一步推動數字經濟發展指[詳細]

    10-19 09-10 人民日報 分享
  • 加強基層治理和民生保障 不斷實現人民幸福安康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鶎又卫砗兔裆U鲜玛P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是促進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質生活的基礎性工程,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牢牢記在心上、時時抓在手上,確保取得扎扎實[詳細]

    10-19 09-10 人民日報 分享
  • 增強防范化解風險本領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增強干部推動高質量發展本領、服務群眾本領、防范化解風險本領。加強干部斗爭精神和斗爭本領養成,著力增強防風險、迎挑戰、抗打壓能力”。8月31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再次強調要提升干部這三種本領。當前,我國發展進入戰[詳細]

    10-18 16-10 人民日報 分享
  • 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

    內需是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擴大消費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著力擴大內需,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這既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部署,又是當前形勢下積極應對需求收縮、推動經濟健康發展[詳細]

    10-18 09-10 人民日報 分享
  • 多措并舉確保全年糧食豐收

    保障糧食安全,關鍵是要保糧食生產能力。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要把“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真正落實到位,將糧食生產的物質基礎不斷夯實[詳細]

    10-17 10-10 人民日報 分享
  • 治水,從“戰略”到“篤行”

    水運連著國運。一部泱泱大國的治國史,也是一部百折不撓的治水史;仡欬h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看得最多的,“水”是主題之一。而通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除了以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等以地域視角分類,還有便是以長江、黃河這樣的水系來統領。[詳細]

    10-17 09-10 人民日報 分享
  • 持續推進國際發展合作和援外事業

    發展承載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發展中國家的第一要務,也是人類社會永恒主題。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愿加大對全球發展合作的資源投入,致力于縮小南北差距,堅定支持和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這既是我國持續推進國際發展合作和援外事業[詳細]

    10-16 15-10 學習時報 分享
  • 《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 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

    新華社北京10月15日電10月16日出版的第20期《求是》雜志將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詳細]

    10-16 14-10 人民日報 分享
最近更新资源中文字幕,欧洲一卡2卡三卡4卡乱码毛1,精品国内自产拍在线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