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與中國歷史地理信息平臺建設

2023-09-25  來源: 人民日報 作者: 張曉虹

  張曉虹

  進入21世紀以來,信息化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人類進入數字時代。在這一形勢下,歷史地理學研究面臨著巨大的機遇和挑戰:對于不同來源、不同格式的歷史地理數據如何信息化并一體化存儲管理?新技術、新方法能否解決歷史地理學需要處理的復雜“時空間”問題?在精細的空間分析基礎上是否可以獲取對歷史時期人地關系的新認識?利用新技術、新方法推動歷史時期人與自然關系,探討信息化技術對學科發展的影響與促進,成為數字時代歷史地理學的核心問題。在此過程中,作為對地理數據進行采集、存儲、管理、運算、分析的技術性極強的學科,地理信息科學(GIS)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GIS技術與“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研發

  我國自秦代確立郡縣制和中央集權體制,實現對廣袤疆域的直接管理。隨著中央統治的逐漸深入、各時期人口的不斷遷移,我國的疆域范圍和政區統屬多有變遷。因此,如果想準確地了解中國歷史進程和朝代興衰,就必須對歷代疆域政區沿革及其自然地理環境變遷有明確的認識,因而我國古代就有“左圖右史”的傳統。

  編繪歷史地圖在我國有著深厚傳統,目前最能代表我國歷史地圖編纂水平的是由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然而其完成30多年中,我國歷史地理學已在各個領域取得巨大進步,尤其是新的出土文獻與傳世資料不斷發現,極大推動了歷史地理學發展。不僅如此,隨著歷史學研究的不斷精細化,其中的數據已不能滿足學者們的研究需要,學界不斷呼吁對其進行修訂。

  恰在此時,GIS技術開始從地理學研究走向數字人文研究領域,成為解決修訂《中國歷史地圖集》的重要方案。由復旦大學和哈佛大學聯合研發的“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CHGIS)項目2001年啟動后,項目團隊利用《嘉慶一統志》為核心資料,復原了1820年包括行政區劃、河流海岸線和縣級以下聚落點在內的基礎地理信息作為演示和模型驗證數據。隨后,CHGIS以秦朝建立到清朝滅亡為時間范圍,將我國政區的逐年變化數據復原出來。這一工作不僅為歷史地理學界提供了一套中國地名查詢系統和政區空間數據,更為多個研究方向的信息化建設提供了基礎平臺。

  CHGIS項目的研發及完成對歷史地理學在數字時代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發明呈現歷史時期基礎地理信息的技術標準,以生存期的方式呈現歷史時期政區的置廢分合,確立了一整套時空數據制作的技術標準。引發歷史地理學研究范式的轉型:各類古籍中有大量具有時間和空間信息的記載,但用傳統的方法難以利用,而GIS技術強大的資料處理能力和研究理念,有效提高了歷史時期自然、人文現象的空間分布及其演變過程的研究精度。

  GIS科學與“中國歷史地理信息平臺”建設

  隨著GIS的不斷發展,特別是空間分析方法的進步,進一步促進了歷史地理學研究。綜合性的、集成各類數據的歷史地理數據平臺開始涌現,極大推動了數字人文研究的發展。以CHGIS為基礎,建立一個基于多源數據的、綜合性的“中國歷史地理信息平臺”,成為勢在必行的工作。

  基本構想。GIS技術發展到現在,更重要的是利用其強大的空間分析功能處理歷史數據,以解答歷史地理學的核心問題——人地關系問題。通過多種數據整合在同一數據平臺,將不同要素的空間分布疊加起來,可以促進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推動新文科建設。此外,數據平臺還需要具備科研成果的發布功能。因此,以現有的CHGIS項目成果為基礎,建立多要素的歷史地理時空數據庫,形成一個系統的歷史地理數據集和數據發布平臺。在這一設計思路下,“中國歷史地理信息平臺”確定以時空框架、古舊地圖庫、歷史地名模型分析服務體系、用戶地圖和監控運維等方面進行架構,并于2021年7月正式對外發布。

  功能設計。平臺架構是在復旦史地所研發數據的基礎上形成,需要實現的主要功能包括實現對CHGIS、古舊地圖、歷史地理專題數據的存儲、管理和在線服務。因此,其基本功能包括數據服務、API接口服務、GIS空間分析功能服務、在線地圖制圖服務等。數據服務是中國歷史地理信息平臺的基礎。在平臺架構中,按數據來源,又分為服務器數據、用戶數據和志愿者數據。服務器數據主要包括矢量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各標準年代斷面政區數據、CHGIS數據集和歷史河流數據集。用戶數據是使用者根據研究所需上傳自己的數據后,利用服務器數據繪制所需的歷史地圖。志愿者數據則主要利用西安云圖公司提供的經過配準的各類實測地圖,以實現歷史地名數據管理、更新、檢索和調用,實現古今地名對照。平臺還具有應用共享功能,為用戶提供空間分析技術支持,主要包括模型分析應用和時態分析應用。平臺支持論文成果的共享,也致力于大型專題數據標準的制定與生產。

  “中國歷史地理信息平臺”的學術價值

  拓展地理信息科學在歷史地理研究中的應用,為歷史地理學研究提供空間化、可視化、量化分析的新理論和新方法。GIS強大的空間數據采集與管理、空間數據可視化、空間分析能力,已逐步應用于歷史政區、歷史地圖、歷史地名數據庫、歷史地貌、歷史氣候等研究中。中國歷史地理信息平臺的學術貢獻,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首先,實現了歷史地理多源時空數據的綜合管理和集成。將不同來源、不同特點的時空數據集成在同一個平臺上進行儲存、管理,使原本分散在各處的數據建立起“時空間”關系,將原來被遮蔽的因果關系分析揭示出來,無疑可以極大地推進歷史地理研究;其次,探索開放的歷史地理數據共享機制。建立開放共享的中國歷史地理信息平臺,有望在學術資源共享機制探索中發揮重要作用;最后,對多學科交叉綜合研究的推進。通過平臺的發布系統,一方面可以進一步推動數字人文發展,另一方面也希望更多學科如歷史學、地理學、社會學等研究者利用該平臺數據,以達到多學科交叉與融合的目的。

  (作者:張曉虹,系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返回首頁>>

責任編輯:牛樂耕

相關新聞
推薦閱讀
  • 從人民群眾的創造中汲取理論創新智慧

    過去的輝煌屬于人民,未來的征程依靠人民。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中國共產黨人有能力、有責任揭示其中所蘊含的歷史經驗和發展規律。我們要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站穩人民立場、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創造、集中人民智慧,不斷推進理論創[詳細]

    09-21 10-09 人民日報 分享
  • 更好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苯ㄔO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應有之義,更是[詳細]

    09-21 10-09 人民日報 分享
  • 促進民營經濟做大做優做強

    民營經濟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是推動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力量。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民營經濟發展,圍繞加強新時代民營經濟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黨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指[詳細]

    09-21 10-09 人民日報 分享
  • 深刻把握“第二個結合”的重大意義

    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第二個結合’,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們黨對中國道路、理論、制度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詳細]

    09-20 10-09 人民日報 分享
  • 深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需要鍥而不舍、久久為功。要圍繞“四個新”的要求,匡正干的導向、增強干的動力、形成干的合力,以求真務實、真抓實干的實際行動干出一番業績。只要我們不折不扣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積極主動、聚合眾力[詳細]

    09-20 10-09 人民日報 分享
  • 勇于創新,讓文明薪火代代相傳

    “當我和這些遺跡發生觸碰時,腦海中抽象的思想與概念變得具體、鮮活起來!币晃徊┦垦芯可谥祆鋱@中的感慨,道出很多人的心聲。漫步其中,不覺間,前行的腳步更加有力了。面向未來,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就一定能創造出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詳細]

    09-20 09-09 人民日報 分享
  • 學會歷史思維,掌握歷史主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方法、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為目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開創了在深厚傳統中取精用宏、固本開新的大格局大氣象。歷史照亮未來,奮斗成就偉業。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中華民族正向著“長[詳細]

    09-20 09-09 人民日報 分享
  • 勇于創新,讓文明薪火代代相傳

    “當我和這些遺跡發生觸碰時,腦海中抽象的思想與概念變得具體、鮮活起來!币晃徊┦垦芯可谥祆鋱@中的感慨,道出很多人的心聲。漫步其中,不覺間,前行的腳步更加有力了。面向未來,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就一定能創造出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詳細]

    09-20 09-09 人民日報 分享
  • 學會歷史思維,掌握歷史主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方法、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為目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開創了在深厚傳統中取精用宏、固本開新的大格局大氣象。歷史照亮未來,奮斗成就偉業。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中華民族正向著“長[詳細]

    09-20 09-09 人民日報 分享
  • 以優勢互補實現共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更好發揮自身所長,增強競爭優勢”。橫琴與澳門一水之隔,最近處不到200米。地緣近是優勢,人相親是活力,設施聯通夯基礎,機制相通強支撐,加快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可謂天時地利人和。搶抓機遇,更好實現粵澳優勢互補、良性互動,推動粵港澳大[詳細]

    09-19 10-09 人民日報 分享
最近更新资源中文字幕,欧洲一卡2卡三卡4卡乱码毛1,精品国内自产拍在线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