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明體達用、體用貫通”?

2023-10-24  來源: 學習時報 作者: 尼瑪多吉 唐愛軍

  提問:尼瑪多吉西藏自治區通信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

  最近在學習習近平文化思想,其中提到“明體達用、體用貫通”這樣的話,請問如何理解“明體達用、體用貫通”?

  解讀:唐愛軍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正式提出和系統闡述習近平文化思想,這一重要思想,既有認識論又有方法論,既有宏觀層面的整體指導又有具體層面的實踐路徑,充分表明習近平文化思想明體達用、體用貫通的鮮明特點。

  體用范疇的涵義及其關系

  “體”與“用”是中國哲學特有的一對范疇,也是最能體現中華民族思想智慧的范疇之一。西方哲學談的是本體與現象,印度佛教談的是法性與法相,中國哲學講的則是體與用。體用觀念或思想出現很早,孕育于先秦典籍中!吨芤住は缔o》講“神無方而易無體”;《道德經》講“弱者道之用”;《論語》講“禮之本”“禮之用”;《荀子·富國》講“萬物同宇而異體,無宜而有用為人,數也”。但是直到魏晉時期,“體”“用”才成為一對重要的哲學范疇,受到廣泛關注和研究闡釋,對以后的中國哲學、中華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極大影響。到了宋元明清時期,體用已然成為不同流派哲學家、思想家普遍使用的范疇,宋明理學更是把體用的哲學探討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

  近代以來,面對西方文化的巨大沖擊,中國思想界關于本末、體用、道器等方面的爭論日趨熱烈,在體用方面形成了不同的理論主張?傊,體用是中國哲學的一對范疇,有個歷史發展的過程,也呈現出不同的涵義。大體說來,主要有3個層面的內涵:第一,“體”指實體、主體、形體等;“用”指作用、功能、屬性等。體一般指有形質的、可感知的具體事物,是獨立存在的對象,用就是該事物的實際作用、功用。朱熹講:“如這身是體,目視、耳聽、手足運動處,便是用。如這手是體,指之運動提掇處便是用!钡诙,“體”指本質、本原等;“用”指現象、表象等。這里的“體”不再指某一個具體的有形的物質實體,而是指萬事萬物的共同本質,是最高本體或本原。這里的“用”則是指本體所派生出來的宇宙萬物、外在現象。程頤在《易傳序》提出:“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體用一源,顯微無間!敝廖⒌摹袄怼本褪恰绑w”,是最高精神本體。至著的“象”則是體所派生出來的事物現象。第三,“體”指根本原則、內在目的等;“用”指具體方法、外在手段等。張之洞在《勸學篇·會通》提出“中學為內學,西學為外學;中學治身心,西學應世事”的觀點,表達的就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張。中學為體,就是以“孔門之學”為根本,西學為用,就是學習西方堅船利炮等技術,為我所用。

  “明體達用”“體用貫通”是對體用關系的一種主張!绑w用貫通”是現代以來才有的一種表達,而“明體達用”的說法源遠流長。兩者表達的實質內涵是一樣的。學術界一般認為,北宋思想家胡瑗最早運用“明體達用”,但他本人并未有此提法,而是后人對其思想特別是教育思想的概括總結,即以圣賢之道教書育人,用于治國安邦之實踐。以“明體達用”概括胡瑗思想,始見于元代張光祖《言行龜鑒》:“教學者必以明體達用為本!睂嶋H上,“明體達用”不僅體現了胡瑗思想的特質,而且也體現了宋明理學甚至整個中國哲學的思想特點。正如錢穆認為:“漢學派的精神在‘通經致用’,宋學派的精神在‘明體達用’!薄懊黧w達用”就其精神實質,反映的是體用的一致性、統一性、貫通性,類似的說法還有“體用一源”“體用一如”“體用一貫”“體用不二”“體用相即”等。

  “明體達用、體用貫通”的理論品格

  我們既要明晰中國哲學上關于體用范疇的多重涵義,也要把握其在演變發展過程中所呈現出的引申的、拓展性的內涵,更要立足于具體語境理解其所具有的特定內涵。這次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指出,習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論觀點上的創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體達用、體用貫通,明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路線圖和任務書,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為做好新時代新征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從這段重要論述來看,“明體達用、體用貫通”是對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品格的概括。

  為什么說習近平文化思想具有“明體達用、體用貫通”的鮮明品格?因為這一思想既有“文化理論觀點上的創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既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又明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路線圖和任務書”。概要之,習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思想理論層面的認識論,也有實踐操作層面的方法論;既有宏觀層面的規律性認識,也有具體層面的實踐路徑。

  其一,習近平文化思想實現了“文化理論觀點上的創新和突破”,深化了“對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這便是“明體”。這里的“體”就是關于文化、文明以及文化建設的本質根據、根本原則等內容。比如,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了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即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再如,習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了“兩個結合”的重大論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這是我們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得出的規律性認識!皟蓚結合”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他還強調,“第二個結合”,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發展規律是什么?核心一點就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發生深刻的“化學反應”,造就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又如,習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了文化建設的基本遵循原則——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文化自信強調立足于文化主體性、原創性,不斷增強文化發展的內驅動力,在構建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思想文化進程中,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開放包容強調著眼于文化開放性、吸納性,不斷提升對外學習吸納能力,在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中吸收有益成果,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守正創新強調文化連續性、創新性,不斷推進返本開新的力度,在繼承與發展辯證統一的思想文化進程中,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

  其二,習近平文化思想規定了“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路線圖和任務書”。這便是“達用”。這里的“用”就是關于新時代文化建設、文化工作的實踐路徑、方式方法等!斑_用”也揭示了習近平文化思想所具有的“作用”“功能”“屬性”等特點,即這一思想“為做好新時代新征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從實踐操作層面的方法論來看,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新的文化使命,習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了系統完備、切實可行的戰略路徑:著力加強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領導,著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著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力提升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著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著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促進文明交流互鑒。這“七個著力”集中體現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經世致用的特點。

  其三,習近平文化思想實現了體與用、理論與實踐、認識論與方法論的辯證統一。這便是“體用貫通”!懊黧w達用、體用貫通”的理論品格不僅指習近平文化思想既包括了“體”的內容,又包括了“用”的內容,而且還指兩者之間相互貫通的內在關系。王陽明說:“即體而言用在體,即用而言體在用,是謂體用一源!边@里所說的即體即用的觀點,表達的就是體與用的統一、體用貫通的思想。習近平文化思想中獨具的創新性和突破性的文化理論觀點,與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實踐舉措,不是割裂的、外在的關系,而是相互貫通的、內在的關系!绑w”(文化理論觀點)決定了“用”(文化建設的實踐舉措),“用”體現了“體”。正如,“第二個結合”的理論觀點必然決定了“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文化建設的實踐路徑,而后者也集中體現了、反映了“第二個結合”的思想真諦。再如,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認識上,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文化領導權和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這一認識論必然決定了方法論——“著力加強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領導”,而方法論也蘊含著這一認識論。還比如,習近平文化思想揭示了文明交流互鑒規律,其在實踐上的要求就是“著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促進文明交流互鑒”,而這一要求所蘊含的或體現的正是文明交流互鑒規律?偠灾,習近平文化思想體現了由體以達用、由用以明體的特點。

返回首頁>>

責任編輯:牛樂耕

相關新聞
推薦閱讀
  • 共建“一帶一路”拓展全球治理新實踐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既是維護開放型世界經濟體系,實現多元、自主、平衡和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方案,也是深化區域合作、加強文明交流互鑒、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的中國主張,體現了中國作為最大發展中國家和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對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詳細]

    10-23 11-10 人民日報 分享
  • 彰顯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

    作為一條文明之路,絲綢之路的價值不僅在于商貿本身,而且在于開創了“化干戈為玉帛”、以經貿交往推動人們和平相處的道路。人們在絲綢之路上的交往交流,積累了人與路的深厚情感、人對路的強烈認同以及同行者的歸屬感,拉緊了情感紐帶。絲綢之路的開辟和發展,承載著[詳細]

    10-23 11-10 人民日報 分享
  • 筑牢縣域高質量發展基礎 推動縣域數字經濟發展

    激發縣域經濟活力、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是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方面。數字經濟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前沿,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為我們進一步推動數字經濟發展指[詳細]

    10-19 09-10 人民日報 分享
  • 加強基層治理和民生保障 不斷實現人民幸福安康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鶎又卫砗兔裆U鲜玛P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是促進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質生活的基礎性工程,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牢牢記在心上、時時抓在手上,確保取得扎扎實[詳細]

    10-19 09-10 人民日報 分享
  • 增強防范化解風險本領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增強干部推動高質量發展本領、服務群眾本領、防范化解風險本領。加強干部斗爭精神和斗爭本領養成,著力增強防風險、迎挑戰、抗打壓能力”。8月31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再次強調要提升干部這三種本領。當前,我國發展進入戰[詳細]

    10-18 16-10 人民日報 分享
  • 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

    內需是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擴大消費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著力擴大內需,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這既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部署,又是當前形勢下積極應對需求收縮、推動經濟健康發展[詳細]

    10-18 09-10 人民日報 分享
  • 多措并舉確保全年糧食豐收

    保障糧食安全,關鍵是要保糧食生產能力。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要把“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真正落實到位,將糧食生產的物質基礎不斷夯實[詳細]

    10-17 10-10 人民日報 分享
  • 治水,從“戰略”到“篤行”

    水運連著國運。一部泱泱大國的治國史,也是一部百折不撓的治水史;仡欬h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看得最多的,“水”是主題之一。而通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除了以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等以地域視角分類,還有便是以長江、黃河這樣的水系來統領。[詳細]

    10-17 09-10 人民日報 分享
  • 持續推進國際發展合作和援外事業

    發展承載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發展中國家的第一要務,也是人類社會永恒主題。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愿加大對全球發展合作的資源投入,致力于縮小南北差距,堅定支持和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這既是我國持續推進國際發展合作和援外事業[詳細]

    10-16 15-10 學習時報 分享
  • 《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 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

    新華社北京10月15日電10月16日出版的第20期《求是》雜志將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詳細]

    10-16 14-10 人民日報 分享
最近更新资源中文字幕,欧洲一卡2卡三卡4卡乱码毛1,精品国内自产拍在线观看视频